第488章 中医药调理小孩包裹型肺下积液(悬饮)

小说:每日医案 作者:短耳的兔子 本章字数:966 更新时间:2024-11-23 19:00:18

包裹型肺下积液(悬饮)

[病案]赵某,男,4岁,1979年6月17日初诊。患儿半月前出现发烧、咳喘、烦躁等症状,按照上感进行治疗但无效。经过胸部X线透视,被诊断为“包裹型肺下积液”。随后,患儿接受了静脉点滴大量青霉素、氢化可的松、维生素C,并肌肉注射链霉素的治疗。然而,八天后,又将青霉素改为红霉素,但效果仍不理想。

患儿体温波动在38.5~39.5℃之间,全身浮肿,咳嗽加剧,烦闷加重,口干不喜饮。检查发现,体温为39.2℃,腹部胀满,稍高于胸部,咳嗽喘憋。听诊时,心音正常,但肺部呼吸音降低,呼吸运动减弱。舌质红、苔黄白相兼,脉象滑数无力。

[治则]清热化痰,攻下逐饮。

[方药]柴胡12克,黄连3克,瓜蒌皮10克,半夏3克,白芥子6克,葶苈子6克,甘遂1克(研冲),鸡内金6克,甘草3克。服2剂后,泻下水液5次,小便次数、量亦有增多,浮肿消退,咳嗽喘憋亦渐减,体温降至37.5℃,已无烦闷之症,能安稳入睡。上方加鳖甲12克,柴胡减为9克。又服2剂,诸症悉除。经透视积液消失,两肺清晰。继服2剂,以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复发。

[评析]悬饮在中医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胁下停饮、咳唾胸胁引痛等,与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胸腔积液相似。在本案例中,患儿的X线诊断显示胸水先出现,随后出现浮肿,因此需要按照悬饮进行诊治。悬饮病程复杂,易导致正气不足,故治疗时需慎重考虑。

中医经典《金匮要略》记载了悬饮的治疗方法,如“十枣汤”,但考虑到患儿病情拖延日久,正气不足,药物过猛可能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采用了柴胡陷胸汤来清热化痰,清除胸膈上之邪热;同时加入葶苈子以降肺气;鸡内金以消积滞;白芥子则可以驱散皮里膜外之痰涎,帮助甘遂祛痰逐饮泻胸水(此寓控涎丹之意)。这些药物共同发挥攻下逐饮的功效,使饮邪得以消除,邪热得以解除,从而热、咳、喘、憋、肿等病症都得以消除。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还应该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对药物的剂量和疗程进行调整。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儿的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通过这种综合治疗,患儿悬饮病症将得到有效控制,并逐渐康复。

此外,针对悬饮的治疗,还需结合患儿的生活习惯、饮食调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干预。例如,鼓励患儿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同时注重营养均衡,避免过度食用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悬饮的预防同样重要。家长应注重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加强锻炼,提高抗病能力。此外,要注意避免与患有呼吸道传染病的人密切接触,以免感染。

总之,悬饮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其症状与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相似。在本案例中,通过采用柴胡陷胸汤等药物治疗,患儿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并逐渐康复。治疗悬饮的过程需要医生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合理选用药物,并结合生活调养、预防措施等多方面因素,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

  • 📚

    章节目录
  • ⚙️

    阅读设置
  • 加入书架
  • 🗒️

    手机阅读
  •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