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小说:跟着姓名学国学 作者:青港沉沙 本章字数:1482 更新时间:2024-11-30 15:23:42
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鼎里盛满了美味的食物,而仇人却生病了,不能接近我们,来抢夺我们的食物。
明成祖和唐太宗颇有相似之处。他俩得位多少有些不择手段,但都憋着一口气励精图治,各自缔造了一个封建治世。
明成祖在气质上像极了他父亲,杀起官吏来毫不手软,却能善待老百姓。
战争总会破坏民生,导致大批百姓流离失所。
明成祖登基以后,立刻着手恢复民生,千方百计招抚流民复业。
他要求地方官厚加抚恤百姓,不得治罪逃亡者:“未复业者,悉心招抚。新垦田地,停征其税。”又下令免去山东、北平、河南等遭受战乱的地区三年差税,凡流亡百姓归还原籍后,由地方政府拨付所需种子和农具。
在政策引导下,大批流民回到家园,农业生产迅速恢复。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家税收大幅增长。
据统计,至公元1405年,明朝税粮收入连续三年达到三千一百多万石。军卫屯田收入也达到峰值,约为二千三百多万石。到永乐二十二年,全国税粮总收入接近七亿石,平均岁入三千三百多万石。
不只国家税收,明成祖时期的文治、武功、国力,均臻至明朝巅峰。
明成祖把明朝烹调得活色生香,而他心头那根刺却迟迟不知从哪里拔起。
建文帝在哪儿呢?生要见人,死要见尸啊。
不是明成祖真想效周公辅佐成王,也不是他多关心自己的亲侄子,他之所以心心念念牵挂这个下落不明的前任皇帝,只因为若建文帝不死,他统治的合法性就总显得有些可疑。
所以,明成祖需要找到建文帝,就算不杀,至少也要当金丝雀养起来,一来防止他复辟,二来?消除靖难之役的负面影响,洗白自己的形象。
于是,从公元1407年起,兵科给事中胡濙(1375年-1463年)受明成祖之命,连续十四年遍访名山、大川暗暗寻找建文帝踪迹。就连母亲去世,他也不能回家丁忧守丧。
有一次,他深夜赶回北京,马上入宫拜见明成祖。明成祖当时已经睡着,听报胡濙回来,立刻起床召见。君臣夜谈至凌晨四更,无人知道这次密探的内容。
但建文帝可能真的没死,而且胡濙可能真的找到了他。否则,两人何必深谈几个小时呢?
传说朱允炆隐居湖南湄江观音崖为僧,这里至今有一个着名的藏君洞,便因此而得名。归隐前期,他或许仍有复辟之意,但随着明朝越来越富裕,明成祖的地位越来越稳固,他已经看穿了,释然了。所以,他或许托胡濙带回来一段话:四叔,认真做个好皇帝吧,不用担心我,我已经出家为僧看破红尘,不再贪婪尘世间事了。
还有一种传言,说建文帝浮海避居世外了。于是在胡濙遍访天下之时,朱棣又派郑和起宝船,下西洋,沟通万国,寻访帝踪。
郑和(1371年- 1433年)是位宦官,祖籍云南昆阳人。他本姓马,因靖难有功而获赐姓郑,升任内官监太监。
公元1405年6月1日,正值永乐三年端午节,郑和奉命第一次下西洋。他的船队从苏州刘家河泛海经福建抵达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区),此后途经爪哇、苏门答腊、满刺加、锡兰、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等国家。郑和赐予古里国王诰命银印,并修建碑亭,造石碑铭文称古里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两年之后,郑和船队回国,归途顺便剿灭海盗五千多人,生擒盗首陈祖义等人。
公元1407年,郑和归国不久便第二次下西洋。这一次航线途经占城、爪哇、暹罗(今泰国)、满剌加、南巫里、加异勒(今印度南岸)、锡兰、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钦一带)、古里等国。
郑和专程到锡兰,对锡兰山佛寺布施,并立碑为文。碑文使用汉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三种文字,分别表达对佛陀、毗湿奴和真主的敬意。此碑现存于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
公元1409年10月,郑和第三次下西洋,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航行过程中,锡兰山国王发兵五万围攻郑和船队,被郑和只用二千官兵突袭王城,生擒其国王,大扬国威。
公元1412年底,郑和回乡祭祖后,受命第四次下西洋,经阿拉伯半岛抵达东非麻林迪。途中击败并生擒了阴谋篡位的苏门答腊权臣苏干剌,归国后按明朝律法诛杀。同一年,东非麻林国遣使回访中国,献麒麟。这头所谓麒麟,大概率是非常大草原上的长颈鹿。
公元1416年底,在各国来访使者完成使命后,郑和第五次率船队出发,送还诸国使者。
五年后,郑和第六次下西洋,送还十六国使者,同时第一次到达阿拉伯半岛东南岸的祖法儿。公元1422年归国时,暹罗、苏门答腊、哈丹等国派遣使者随船来到中国朝贡。
📚
章节目录⚙️
阅读设置➕
加入书架🗒️
手机阅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