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小说:跟着姓名学国学 作者:青港沉沙 本章字数:1517 更新时间:2024-11-30 15:19:57
复卦六爻也讲述了东晋避居江南,皇帝与权臣共治天下的历史故事。
初九: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没走多远就反复,没有大的悔恨,非常吉利。
晋元帝司马睿这个皇帝当得并不舒服。
为什么?
因为这个皇帝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王导在江南士族中的影响力,是晋元帝这个皇帝不能比的。对于这一点,汉元帝勉强还能够接受,因为王导为人谦虚恬静,不仅很好相处,而且看起来没有做皇帝的野心。
但让汉元帝忧心的是王导还有一个堂兄,名叫王敦(266年-324年)。这个家伙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年轻时长得很漂亮,生性洒脱却又个性嚣张,是个非常难缠的人物。
司马睿刚刚出京镇守建业的时候,亟需有名望的人物扶持,王敦于是跟随王导来到江东,协助司马睿争取江东士族的拥戴。司马睿称帝后,王敦因功进拜大将军,掌握了东晋的军权。
王导是东晋的最高行政长官,王敦则是最高军事长官,司马睿作为皇帝,凡事都要跟老王家的人商量着办,难免有些憋屈。更何况,当时民间渐渐兴起一种说法,叫作“王与马,共天下”。
共治天下且不说,王氏竟然还排在司马氏的前面。这就让司马睿更加不可接受了。
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司马睿还是琅琊王时和他登基称帝后,对待王氏兄弟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东晋还没建立多久,晋元帝就开始重用亲信,谋划削弱琅琊王氏的影响力。王导逐渐被疏远,他自己倒似乎没什么意见,但是王敦已是大为不满。
皇权与相权在悄悄角力,幸好他们都留有余地,没把事做绝。
公元321年,民族英雄祖逖死了。
祖逖在当世很有威望,在后世极富名声。他青年时就和中山刘氏、西晋名臣刘琨互为知己,相约要在豪杰并起的天下乱世中干出一番大事业。为达成这个远大理想,祖逖喊上刘琨一起闻鸡起舞,苦练文武艺。后来,刘琨官至司空,位居三公,而祖逖则被拜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也是一方封疆大吏。
有一次,祖逖率部渡长江而北伐。战船行至中流,他眼望滔滔江水,念及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一时热血涌动,豪情满怀,拔出腰间长剑,敲着船楫高声喝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他发誓如果不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就要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这便是祖逖击楫中流的故事。
毛主席雄词《沁园春·长沙》云: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即典出于此。
祖逖最终没有平定中原,也没有战死沙场,如长江一样有去无回。他取得的功业并不算出众,其威名之盛更在于他的豪言壮语和万丈雄心。但王敦还是比较忌惮他。
魏晋朝人,对长得漂亮的有风度有雅量有作派的名士,总是容易抱有莫名的尊重,哪怕相互之间是死敌。
祖逖刚死,王敦就起兵了,打着讨伐奸臣的名义。晋元帝当然不会傻乎乎地承认他的理由,当即下诏表示要亲率三军讨逆。
然而尴尬的是,东晋的门阀士族并不坚定地站在晋元帝一边。
比如东晋名臣、侍中、中书令温峤就对尚书左仆射周顗(yi)提出疑问:“大将军这么做一定有原因,应该不算过分吧?”至于王敦同父同母的嫡亲哥哥、光禄勋王含,则更是毫不犹豫地投靠了王敦。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嘛!
那么王敦起兵后,他的堂兄弟王导在干什么呢?
他每天天一亮,就带着二十多位兄弟子侄来到宫门外下跪请罪领罚,这二十多人,很大可能包括青年王羲之。这是王导的大智慧之处:王敦在外虽然势大,但王氏一族尚在京都,人在屋檐下,为免被诛灭九族,岂能不低头?
晋元帝召见了他。王导叩首谢罪道:乱臣贼子历朝皆有,但想不到今日竟然出在我们王氏家族之中。
晋元帝很有风度。他赤足走下龙辇,拉着王导的手说:兄弟啊,我正要托付一国之命于你,你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呢?于是下诏任命他为前锋大都督,统率大军平叛,又命右将军周札与刘隗分别守卫京都的两大军事要塞——石头城和金城(今江苏南京东北)。同时,晋元帝下诏命梁州刺史甘卓、广州刺史陶侃分率本部兵马,前后夹击王敦。
请大家记住陶侃这个人,他的功业不在此时,而在不远的将来。而且他有一个光耀后世的子孙后代,名叫陶潜。
用王家人来对付王家人,在军事布局上也有守有攻,一切看起来很完美。但让晋元帝猝不及防的是,当王敦兵抵建邺时,右将军周札却毫不犹豫地献出石头城,投降了。
一子错,满盘落索,布局再怎么完美都成了空谈。
京都门户大开。眨眼间,王敦大军成功杀入建邺城。各路勤王兵马无心恋战,纷纷撤军,陶侃也悄然退回广州。
📚
章节目录⚙️
阅读设置➕
加入书架🗒️
手机阅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