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徐孺下陈蕃之榻

小说:跟着姓名学国学 作者:青港沉沙 本章字数:1239 更新时间:2024-11-30 15:19:22

六四:至临,无咎。

亲自来了,没有灾难。

汉桓帝刘志(公元132年-公元168年)活了三十六岁,做了二十三年皇帝。其中有五年是梁太后临朝,有九年是梁冀专权。直到公元159年,汉桓帝与五个宦官密谋诛杀梁冀后,才算真正亲政。但这家伙好色而昏庸,后宫佳丽多达五六千人。他忙着饮酒作乐,无心朝政,这给了五位宦官掌权的机会。

五位宦官因功大,被封为五侯,朝政大权开始由外戚集团转落宦官集团,贵族、士大夫们不满宦官把持朝政,进而引发了惨烈的党锢之祸,为东汉灭亡埋下了伏笔。

汉桓帝年间的东汉一地鸡毛,幸运的是乱世出名臣。他们前赴后继,拱卫正统,这才护住刘氏一脉尚存,暂无灾殃。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陈蕃。

陈蕃(卒于公元168年),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他的一生,是斗争的一生,与外戚斗,与宦官斗,犯颜直谏,不避生死,但他居然活了七十多岁,以一己之力苦苦支撑着汉室乱而不亡。

陈蕃从小就心怀远大志向。十五岁时,他父亲的好朋友薛勤来家里作客,看到他的卧室杂乱肮脏,便好奇地问他:小伙子,为什么不把屋子打扫干净迎接客人呢?陈蕃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他的目标是扫除天下祸乱,无暇顾及区区一室。薛勤甚奇之,于是劝诫他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连一间屋子都打扫不好,又怎么能够治理天下呢?

这是一个着名的典故,其中蕴涵着小与大,细节与成败的深刻辩证关系。

《道德经》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强调细节决定成败,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从容易和细微之处着手。老子一口气引用三个案例来证明这个道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但古又有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过于在意细枝末节,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最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事物的两面都没毛病,都有道理。这告诉我们,要辩证的看待各类问题,学习研究古籍经典也一样。

比如《易经》,卦爻辞极简单极质朴,言约而意丰。如果读而不得其法,不仅枯燥乏味,而且不知所云。我们在研究学习它的时候,不妨用拿来主义,借用赋、比、兴的手法,以卦爻辞的基本义为依据,去铺陈、去类比、去联想,像写命题作文一样,事情就变得有趣多了。

比如临卦的爻辞,咸临、甘临、至临、知临、敦临,这是什么意思,怎么就吉、无咎了呢?我们拿本爻的至临来举例子。

至,是什么意思?至是抵达,是极和最的意思。《庄子》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是指道家超凡脱俗的长寿之人。至临于是有了三种意思:亲身而至光临现场,最好的来了,至人来了。

我们发现,无论用哪一种意思,结果都是无咎的。

陈蕃是当时最好的士大夫,最忠直的名臣,以为政清廉、刚正不阿、求贤若渴着称于世。他的言行是士大夫争相学习模仿的典范。

东汉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徐稚,字孺子,兼通今文经学,天文历算,时人称为南州高士。陈蕃上任豫章太守时,当地官吏希望他先去府衙视事。陈蕃却说:“周武王表彰功臣,忙得顾不上休息,我尊敬贤人,先去拜访他有什么不可以呢! 他礼请徐孺子担任功曹未果后,陈蕃打破了从不接待宾客的惯例,在郡衙专门安了一张床榻,平时高高吊起来,只有徐稺来了才给他使用。

有天下第一骈文之称的《滕王阁序》引用了这个故事,说: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他生也英雄,死也壮烈。

公元168年,汉桓帝崩。因他膝下无子,汉章帝刘炟的玄孙刘宏即位为汉灵帝。窦太后临朝听政,陈蕃为太傅,录尚书事。士族集团与宦官集团再次爆发激烈冲突。宦官曹节带人劫持了汉灵帝与窦太后,诛杀了大将军窦武。陈蕃闻讯后,率学士八十人拼死抵抗,被害,享年七十余岁。

  • 📚

    章节目录
  • ⚙️

    阅读设置
  • 加入书架
  • 🗒️

    手机阅读
  •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