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小说:跟着姓名学国学 作者:青港沉沙 本章字数:1510 更新时间:2024-11-30 15:17:22
美玉不能“韫椟而藏”,明珠不能藏于匣中蒙尘,所以儒家提倡积极进取,修身修德,要有“君臣不平等”的觉悟,也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和“君臣需对等”的骨气。如果没有君臣不平等的觉悟,容易变成乱臣贼子;如果没有上述的勇气和骨气,就算见到君王,恐怕也会战战兢兢,不能有所表现。前者的代表人物是王莽和李白,后者的代表人物是孟浩然,还有无数许多以清高自诩的不知名儒士。
王莽(前45年—23年),字巨君。他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亲侄子。他于公元9年受禅让为帝,改国号为新,建年号为“始建国”。公元23年,王莽被绿林军攻入长安所杀,在位15年。
王莽篡位为帝的传奇经历,很有孟子所云“天与贤,则与贤”的禅让味道。
因为王皇后的关系,王氏是当时最显贵的家族,家中有九人先后封侯,有五人担任过大司马。高门望族之人多生活奢靡,唯独王莽生活简朴,勤劳好学,很快成为人们心中的道德模范。公元前16年,王莽30岁,获封新都侯,成为皇帝身边的近臣。王莽依然保持清廉俭朴的作风,他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分给门客和平民,接济穷人。于是朝野名流交相称颂。
公元前8年,王莽被举荐出任大司马,成为汉朝最高军政长官,位极人臣。王莽执政后,生活更加俭朴,所受的赏赐和钱财全部散给寒士,声誉鹘起。
公元前7年,成帝崩,因无子嗣,其侄定陶王继位为汉哀帝。王家失势,王莽称病去职,闭门谢客。官吏和百姓为他鸣不平,上书讼冤达100多次。很多来朝廷应试的士人也在试策中赞颂王莽的功德。
公元前1年,哀帝去世。太后王政君起驾未央宫,收回传国玉玺,拥立九岁的刘衎(kan)登基为汉平帝。王莽被全朝一致推举再任大司马,录尚书事,兼管军事令及禁军。翌年,群臣纷纷奏请,言王莽有“定策安宗庙”之功,应予封赏。期间王莽多次辞让,而大臣们则不断再奏。王莽推辞再三,无奈受封安汉公,但拒绝了户封邑。不久朝廷设“四辅”之位,王莽加封太傅,领四辅之事,大儒孔光为太师、王舜为太保、甄丰为少傅。四辅大权独揽,一任政事皆由“安汉公、四辅平决”。
王莽对诸侯王和功臣后裔大加封赏,又对士族、平民施行推恩政策,并广建学校,在全国大力推行礼乐教化。讴歌拥戴王莽的人更加多了,他们赞颂王莽可与古代圣人相比。
公元3年,汉平帝选后。每日有千余人守阙上书,“愿得公女为天下母”,王莽之女王嬿于是不选而被直接纳为皇后。皇后正位后,有48万余人上书朝廷,请求对王莽“宜亟加赏”。
王莽处处以周公为榜样,朝野也将其视为周公。因周公做过总领百官的太宰,而殷商名臣伊尹号为阿衡,于是有900公卿请为王莽特设“宰衡”一职,加九锡,位在诸侯王公之上。据《礼记》记载,九锡即九种礼器,分别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ju)鬯(chang)。因九为极数,所以赏赐九种礼器被视为最高礼遇。王莽是中国历史上加九锡之第一人,被视为当世圣贤。
公元6年,汉平帝病死,只有两岁的刘婴被立为皇太子。受群臣推戴和太皇太后勉强下的诏令,王莽代理朝政。臣民称之为“摄皇帝”,王莽平日自称”予”,祭祀及朝见太皇太后时则自称“假皇帝”。此处之假,并非真假之假,而是假借之假,暂时借皇帝之位一用的意思,以后是要还的。
因为周公在成王年幼时曾代摄天子事,谓之居摄,于是王莽改元“居摄”,以表心迹。他是不是真想学周公还政,我们不得而知,但他当时至少是这么说的。但是,西汉刘氏宗族不相信,安众侯刘崇及东郡太守翟义先后起兵讨伐。在他们兵败被杀之后,天意要王莽做皇帝的祥瑞符命接踵而至。
公元8年11月,王莽上奏太皇太后,请求还政孺子如周公故事。此事尚未定夺,次月,民间有人献上金匮策书到汉高祖庙,大意言莽为真命天子,太皇太后应从天命。公元9年1月15日,王莽拜谒太皇太后、他的亲姑妈王政君,接过传国玉玺,入高祖庙拜受孺子婴禅让称帝,改国号为新,称“始建国元年”。王莽即新始祖,时年54岁。
王莽以谦谦有为的儒家形象出现,靠儒学赢得各阶层称赞,在朝野上下的广泛支持下,于武力夺权之外开创了以禅让当皇帝的先河。他通过儒家极力推举的禅让方式代汉建新,但其作为却被后世儒家否定。究其原因,在于以儒生自命却未恪守位份,以道德自诩却行为虚伪,以禅让得位实则得位不正,冒天下为公之名实则为一己之私,堪称融儒道为一体的绝世伪君子。
王莽生前享尽权力富贵,死后背负骂名。李白与他正好相反,生前郁郁壮志难酬,死后却美名流传千古。
📚
章节目录⚙️
阅读设置➕
加入书架🗒️
手机阅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