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蒙古人来了

小说:跟着姓名学国学 作者:青港沉沙 本章字数:1484 更新时间:2024-11-30 15:23:04

九五:萃有位,无咎。匪孚,元永贞,悔亡。

聚集而有地位,没有灾难。如不能获得信任,一开始就坚守正道,不会后悔。

若在群贤云集、群英荟萃的地方,仍然拥有崇高的声望和地位,说明这人出类拔萃,受人拥戴,不会有灾难。

但如果我们的资历尚浅,能力不够,暂时不能得到其他人的信任,怎么办?

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心怀怨怼,从一开始就坚定不移地持守正道,踏踏实实做正确的事,持之以恒便不会后悔。

宋理宗本是一介平民,忽然坐上龙椅变成九五至尊,得到无上的荣耀和地位。他能接住这泼天的富贵吗?

宋理宗面前有两座大山,一座是杨太后,一座是史弥远。

宋理宗登基之初,杨太后垂帘听政,与他共执朝纲。但杨太后志不在此,第二年便以身体多病为由,主动宣布撤帘还政。为避免朝臣非议,她下旨令兄长杨次山告老还乡,同时告诫娘家人为官不得干预朝政,经商不得欺行霸市,务农不得欺压乡民。

所以杨太后是宋理宗的大靠山。她活了七十一岁,直到1233年才离世。

史弥远则是压在他头上的大山。他以独相之姿把持朝政,权势淘天,满朝上下几乎都是他的党羽。

这座大山还经常疑神疑鬼,总担心地位不够牢靠。

公元1231年,史弥远找机会试探宋理宗的态度。他说:“近日听说很多人在弹劾老臣,陛下您可千万不要相信啊!”

宋理宗以宋真宗为例,来安抚史弥远驿动的心:“爱卿还记得先皇章圣帝时期,故都汴京闹蝗灾吗?现在江南无虞,朕才稍稍心安。”意思是史卿放心吧,无论有多少人闹,闹得多厉害,你都是安稳的。而且只有你安稳,朕才心安,因为咱俩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啊。

于是史弥远很放心,宋理宗也很安全。

非常巧合,杨太后逝世的同一年,史弥远也死了。宋理宗终于亲政,他立即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端平更化。

史弥远擅权二十五年,为宋理宗留下了一个大烂摊子。

从吏治上看,官吏冗滥,贪污成风。当官的人多,做事的人少,庸政懒政现象严重。

从经济上看,因为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严重,以致国库空虚,物价飞涨,国用、民用全部不足。

这些问题必须妥善解决,否则宋理宗的龙椅坐不安稳。要解决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在于澄清吏治。

宋理宗制定的策略很有针对性。他一方面极力维护史弥远的声誉,这面大旗还在,便不会引起大乱;一方面陆续罢黜史党成员,起用自己信得过的官员。

针对官场腐败、官员冗余的现象,他采取的措施严厉而有效。

他掌控了宰相任免和台谏擢任的人事大权,精心选拔深孚众望的宰相和为官清正的言官,从根子上确保吏治清明。

同时,他严格控制科考取士人数,从入仕的源头上缩减官吏数量。制定了更加合理的升迁制度,有效抑制了越级提升和跑官行贿现象。

杨太后和史弥远死去的第二年,宋理宗面临军事外交上的一次重大抉择。

当时蒙古人迅速崛起,成为继辽、西夏、金之后又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

翻开当时的地图一看,蒙古、金、西辽、西夏、吐蕃、南诏等少数民族政权形成合围之势,南宋只能依托长江天险而自守。

与历朝历代的国土面积相比,南宋的疆域小得可怜。

偏安一隅,无力外扩,这是宋朝一直被认为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

面对风谲云诡的局势,南宋的对外策略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

一种是主张联蒙灭金,恢复中原。另一种则吸取当年联金灭辽的经验教训,主张助金抗蒙,以免重蹈覆辙。

随着蒙金战事推进,金国败局已定,南宋朝廷必须做出选择了。

公元1232年底,蒙古遣使提议宋蒙合作,夹击金国,并且承诺消灭金国以后,将河南全数归还南宋。大家请注意,这只是一个口头承诺,并未形成书面协议,做不得数的。

几乎没有人能够拒绝消灭金国报靖康之耻的同时,收复故土的诱惑。

南宋大臣纷纷表示赞同,就连宋理宗也将其视为光复中原、建立不朽功业的天赐良机,满口答应蒙古人的提议。

当然也有人持不同意见。南宋连金国都打不赢,一旦与如狼似虎的蒙古人接壤,拿命和他们打吗?

金国人闻讯后也坐不住了,赶紧派使者前来陈述唇亡齿寒的道理,指出南宋援助金国,实际上就是在保家卫国。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南宋苦金人久矣。毫无意外,宋理宗拒绝了金人的请求。

公元1233年,宋军起兵先后攻占邓州(今河南南阳邓州市)、唐州(今河南南阳唐河县)等地,随后与蒙古人联合围攻蔡州。

翌年正月,蔡州城破,金帝自缢而死,金国灭亡。

  • 📚

    章节目录
  • ⚙️

    阅读设置
  • 加入书架
  • 🗒️

    手机阅读
  •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