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西域风云1

小说:大明朝中兴之主,天顺帝 作者:日享子 本章字数:1438 更新时间:2024-11-21 22:53:28

??西域,是对我国新疆和中亚等地的总称,因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而得名。

西域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

那时整个西域地区大体,有50多个国家,

当然这些国家势力大小不一,

大的国家人口有30多万,大军有1万以上,

如,乌孙有人口60多万,军队16万,

大月氏有人口50多万,军队12万,

还有康居国有大军5万,

大宛国有大军4万,安息国有大军2万。

其次如楼兰、玉田等国,也有人口5万,军队1万多人,

但小的国家,人口只有5000左右,军队更是只有几十人至几百人。

西域50诸国中,最强大的国家,当属乌孙国。

乌孙国位于天山北麓,伊犁河流域,其疆域辽阔,包括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地区。

乌孙国人以畜牧业为主,擅长养马,因此他们的骑兵非常强大。

那时候的西域五十余国,大致可以分为南北两条路线。

北路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北以及阿尔泰山脚下的绿洲沿线;

南路则主要集中在天山南路的塔里木盆地,沿着塔里木河的沿岸绿洲分布。

与这对应的,当时中原王朝正处于强大的汉朝统治之下,但却面临着来自北方匈奴的严重威胁。

甚至于在汉高祖时期,曾经还发生过着名的白登之围事件。

当时,汉高祖刘邦亲自率领三十二万汉军主力,却被匈奴冒顿单于的四十万精锐骑兵围困在白登山。

由于这次惨败,汉初对于匈奴的态度之后,一直都是通过送出美女和钱财来换取和平,也就是所谓的"和亲"政策。

这种政策虽然暂时缓解了双方的紧张关系,但也让汉朝感到十分屈辱。

此后,经过大汉四代君主,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三代人近一百年的努力,

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发展经济,减轻人民负担,社会逐渐稳定繁荣。

到大汉第五代君王汉武帝刘彻即位时,

大汉国力早已恢复,国家实力强大,军事力量雄厚。

为了彻底击败匈奴,洗刷汉朝长期以来受到的匈奴侵略之耻辱,汉武帝下定决心要主动出击。

于是,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刘彻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与西边的乌孙和大月氏等国家建立联系,共同对抗匈奴。

这次出使被称为“凿空西域”,意味着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从此,“西域”一词开始进入中华文化,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地理概念。

这不仅标志着汉朝对西域地区的了解和探索,也开启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

之后的历史,相信大家都知道,

大汉最强双子星—卫青、霍去病,闪亮登场,

尤其的霍去病,从匈奴手中夺下了河西走廊,

汉武帝刘彻在此先后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成功的打开了中华通往西域的东大门。

之后汉武帝又命李广利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三年两伐大宛(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使西域的许多城国相继臣服于汉。

公元前102年,汉军攻破大宛城(今费尔干纳),汉朝在西域各国中的威望大增。

公元前101年,汉朝在在天山南部的轮台、渠犁等地驻兵数百人进行屯田,并设“使者校尉”地方官员统领之,后“使者校尉”改称“护鄯善以西使者”。

后,更是于汉宣帝时期,公元前60年,在西域乌垒(今轮台县境内),设置了西域都护府,

从此西域成为了我中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最高军政机构,治所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北),

职权是“镇抚诸国,诛伐怀集之”,并“督察乌孙(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康居(在今哈萨克斯坦境内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等诸国动静,有变以闻,可安辑之,可击击之!!

西汉时期,随着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传播,极大地带动促进了西域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西域的农作物胡麻、蚕豆、石榴、大蒜、葡萄、苜蓿等相继传入内地,

被誉作“天马”的大宛马、乌孙马、各种毛皮也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进入到中原地区。

同时,中原地区的丝绸和丝织品也传入西域并经此西传欧洲。

此外,伴随着屯田士兵而传入西域的还有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业经验,如铁铧、铁锄等铁制农具及代田法,还有掘井技术和冶铁技术等。

两汉交替之时,西域曾短暂地脱离中原王朝的统治,被南下的北匈奴重新占领。

然而,到了东汉和帝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

公元73年,东汉朝廷派遣大军攻打北匈奴,

汉将窦固、耿忠等率领军队从酒泉出发,在天山一带打败匈奴呼衍王部,夺取了伊吾(今哈密市)。

  • 📚

    章节目录
  • ⚙️

    阅读设置
  • 加入书架
  • 🗒️

    手机阅读
  •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