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王舜臣神臂擅射,关大刀噤声不言

小说:水浒之狄家将 作者:太玄岳 本章字数:1526 更新时间:2024-11-20 20:59:27

“洒家对付这些铁壳王八倒是简单,一禅杖一个,可惜不是人人都和洒家一样,要是这次能劝说动我那小王贤弟就好了……”

对于“花和尚”鲁智深来说,铁浮屠骑兵和正常的骑兵没有两样,以他的力气,别管是啥盔甲,一禅杖下去,这盔甲里面的人也就都报销了。

“小王将军乃是老种经略相公爱将,不肯舍弃老种经略相公知遇之恩,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青面兽”杨志话语的字里行间,也透露着对于这位小王将军的惋惜,看来这人在种家军里面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种家军是洛阳种世衡所建,是北宋西北的屏障,在老牌开国元勋呼杨高郑几大将门都纷纷凋零了之后,只有西军异军突起,狄家将传的不长,三代而终,还得靠狄泉挑大梁,现在西军的中坚力量还是折种刘姚四家,其中种家军是最出人才的。

在《水浒传》原着提到种家军人物就不少,王进是要去投奔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鲁智深是老种经略相公帐前军官,还有提到渭州小种经略相公。不过,书中也仅限于此,但能让鲁智深这样的好汉在帐下当军官引以为荣就能看出种家军的厉害了。

种家军并没有演义评书,只是在其他评书话本里面留下过只言片语罢了,他们走进了史书,因此少有人知,只是,种家军的功绩却是无比显赫的。

种家军第一代是种世衡,他与狄青齐名,曾计除西夏大将野利刚浪棱、野利遇乞兄弟;第二代是种世衡的八个儿子种诂、种诊、种谘、种咏、种谔、种所、种记、种谊,他们兄弟全部在军中,为国而战,为民而战;第三代主要以种师道、种师中、种朴为主,在那铁马金戈的数百年间,种家儿郎抗西夏,抗金,抗吐蕃,数十人战死沙场,种家军更是无数人染血西北的黄沙。

时至今日朝廷里面的第一名将,还是老种经略相公,稳坐钓鱼台。

而这位小王将军,也是当年鲁智深在西军之中的至交好友,“北宋加特林”——王舜臣。

“什么王将军?鲁提辖细说说!”

关胜来了兴趣,连连询问起来。

“咳咳咳,话说洒家那位小王兄弟……”

鲁智深还清了清嗓子,煞有介事的开始了讲述。

王舜臣,如今的北宋兰州知州,后累功至知鄜州、崇仪使、成州刺史、权知兰州,当年随种朴征讨西夏,王舜臣善射,以弓卦臂,箭无虚发。

据《宋史·种世衡传》记载,在北宋徽宗年间,有一次,宋军与反叛的羌族部落作战,一开始作战不利,甚至连主帅都遇伏战死。

按照宋朝西军的战斗力,面对那种情况,也是只能退后,而不能向前,情况非常危急,当时败退的宋军被敌人围追堵截,在狭窄的关隘前挤成一团,所谓蛇无头不行,鸟无头不飞,主将战死,兵败如山倒,不出意外的话,这支部队即将陷入溃败和覆灭。

就在这个危机时刻,有一个叫王舜臣的军官站了出来。他就拿着弓独自站在那里,等待敌人进入射程。

羌人冲在最前面的,是羌酋长手下七个最骁勇凶悍的骑兵先锋,王舜臣认为,不打掉这支先锋,宋军必定在低迷的士气下土崩瓦解。

于是他当众宣言说:“我要在最前面的骑兵眉间插花。”

这句话也是给这几个羌人的最后警告!

结果这七个敌骑还在冲,于是王舜臣发了三箭,三个敌骑落马而死,近距离发射,而且都是脸上中箭。

这弓箭技术和其胆魄也是非比寻常,骑兵冲锋,瞬息而至,在放敌人到达非常近的情况下,还有胆量连发三箭,箭箭射面,一击毙命,其箭术和胆魄当属天下一流!

这三箭下去,那效果是不亚于当年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剩下四个敌骑害怕了,扭转马头就跑,哪儿有那么便宜的事儿啊?你耀武扬威一通,一看情况不对就想走了?门儿也没有啊!

结果,这几个倒霉蛋别管是跑得多快,最后也都被王舜臣的箭穿通了后背,落马而死。

上万的敌军都王舜臣神乎其技的弓箭所震慑住了,没人再敢上,要不说这三箭堪比当年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呢。

于是王舜臣这手箭术震慑住了敌人,给军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也在同一时间开始重整宋军,恢复了士气。

没多久,敌军又冲了上来,一场恶战就此爆发,这场激战一直从下午持续到了晚上,堪称昏天黑地,血流成河,在近四个小时的时间里,王舜臣射出了上千只箭,箭无虚发,射到手指破裂,血流满臂。

在场众人听闻,无不骇然,俗话说临阵开弓,箭不过五,就是说一个士兵在一场战斗之中最多能拉五次满弓,然后就没力气了。

也许有臂力过人着能够超出这个限制,但是两个时辰内拉弓射箭上千次,这个频率如果是真的话,只怕是这人的两个臂膀都得废了!

最终,凭借着王舜臣的勇猛和担当,宋军才平安脱险,反败为胜。

  • 📚

    章节目录
  • ⚙️

    阅读设置
  • 加入书架
  • 🗒️

    手机阅读
  •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