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小说:渣男的假面人生 作者:张天铭 本章字数:1681 更新时间:2024-12-03 23:30:46
直到此刻,我才明白,做出每一个人渣决定的,从来就是我自己。
但当时的我,并没有这么高的觉悟。
对于我来说,整个1996年,就只发生了两件事而已。
一是我转学了。
虽然离开了夏萍,可我遇到了王娇娇。
二是手术后的妈妈,重获了“新生”。
并且,她还重新找到了,活着的意义。
当时间刚一进入到1997年,我有了一个,名为“段誉”的新角色,并且找到了自己的“王语嫣”后,我才终于体会到了,妈妈口中的“意义”。
然后,我又搬家了。
庆幸的是,这次我不需要转学。
因此,我还可以继续做我的“段誉”。
而这次搬家的理由,是因为妈妈最终决定,将她的第一个楼房,出租出去。
因为,那个楼房所在的位置,是“二道街”。
1997年的鹤岗二道街,约等于是民国时期,北京的“八大胡同”。
如果你们还是不懂,我可以告诉你们,二道街的另外一个名字——“窑子街”
我并没有想给自己的城市抹黑。
因为,那个年代,每个城市中,一定都会有着一条,“这样”的街道的。
既是男人的欢愉,也是时代的眼泪。
那是除了“老爷车”外,普通的下岗职工们,接受并试图改变命运的,另外一种形式。
但妈妈执意搬离那里,并不是为了效仿“孟母三迁”。
就只是因为,她的一个经营此行业的同学,相中了她的那个房子,所在的地点。
当时的妈妈,并不缺钱。
虽然,她才刚刚经历过一场,花掉了“天文数字”的手术。
但有趣的是,手术后的她,生平第一次变得富有。
当时,大家一共给她凑了差不多十万元人民币。
而住院期间的全部花销,是七万多一点。
因此,她有了结余。
当妈妈准备将这些结余,归还给大家时,大家是这么跟她说的:“你留着花吧!刚做完这么大的手术,需要营养。拿这钱多买点好吃的,补补身子吧!”
我必须要承认,姥姥那边的家人们,真的很有爱。
所以,一个家族会发达,或许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原因。
但“团结友爱”,一定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但是,妈妈并没有将这些钱,用于营养的花销。而是小心翼翼地,将它们全部都存了起来。
当时,她将那个存折交给了我,并对我说出了,这么一番话:“这是咱家所有的钱,你放好咯。如果哪天我突然死了,来不及交代遗言的话,这就是我能留给你的全部财产。”
然后,她便看着我,将这个存折,放到了卧室的地毯底下。
其实她说这句话时,我是将信将疑的。
信的是,她确实是准备,将那些钱留给我的。
疑的是,她换的那个“二尖瓣”,是当时最贵的,纯进口的“机械”瓣膜。
当然,这也意味着,那是最贵的一个。
有便宜的,使用寿命却只有十年。
在做出抉择时,还是大舅拍板定夺道:“既然换了,就换最好的!”
大夫说,如果保养的好,身体又无其它疾病的话,这个瓣膜可以使用七十年。
那一年,妈妈才三十三岁。
我始终认为,当妈妈一百零三岁的时候,这个世界上恐怕已经没有我了。
所以,当她拿着存折,说出那番话时,我才会有所怀疑。
因为,我不相信,她会死在我的前面。
果然,不久之后,她就拿出了这些钱,并以其为基础,“倒腾”起了房子。
最终,积攒下了巨额的财富。
我不想过多的去讲述,她赚钱的漫长过程。
因为,在当时的我看来,那个过程与我没有丝毫关系。
扯的远了。
只说既然妈妈当时并不缺钱,却还是肯将自己的房子租出去,经营“时代的眼泪”。
就只能说明,妈妈的那个同学,一定是给她开出了一个,她无法拒绝的价码。
不然呢?总不会是因为同学感情吧?
在搬家之前,我已经通过对《天龙八部》的评说,彻底的掌控了张童。
后来,我的听众越来越多。
其中有个叫崔勇的,和张童一样,属于我最痴迷的粉丝。
后来我搬家了,和他俩还成了同路人。
因为那个时候的妈妈,周末也不怎么休息了。
她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报恩的事业当中。
恨不得全年无休。
因此,每当周末的时候,我就经常会自己在家。
而张童和崔勇,就总是会跑到我的家中,听我讲各种各样的故事。
不止是《天龙八部》,因为我看过的书,实在是太多了。
当时,社会上非常流行一本名为《万事不求人》的地摊书籍。
其实妈妈也很喜欢看书,而且看的比我还杂。
像这本“成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她自然是要收入囊中的。
那本书里,涉及到的知识面很杂。
但最吸引我的,却只有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叫“周公解梦”,属于玄学。
第二个部分,叫“人身奥义”,属于医学。
那一年的我,懵懵懂懂,迷迷糊糊。
第一次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是受到了“人身奥义”的影响。
在诸多医学分支中,无论你掌握与否,都会伴你一生的,便是“生理健康”的相关知识。
虽然家庭与学校,关于这方面的教育,总是遮遮掩掩、晦涩难懂。
但我们这些孩子,还是在大人们那些欲说还休的表达中,理解到了一个最基本的原则,“男女授受不亲,交往要有距离”。
其实,我并不确定我的那些同学们,是否理解到了这一层。
我只能确定的是,我已经理解了。
当时的我,刚背诵过一首诗。
这首诗,恰好又是陆游写给他儿子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初读时,只觉朗朗上口,未解深意。
直到,我又听到了“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后,方才恍然。
📚
章节目录⚙️
阅读设置➕
加入书架🗒️
手机阅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