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5章 祖大寿

小说:大明,盛世从太子监国开始 作者:物语000 本章字数:1579 更新时间:2024-11-24 14:21:05

祖大寿就如同当年李成梁在辽东的教主之地位,无论是孙承宗还是熊廷弼,甚至满桂和袁崇焕,都将他视为心腹大将。

不管是谁来主持辽东战事,祖大寿都是权力圈的核心,从未偏离过,而袁崇焕更是视祖大寿为左膀右臂而重用有加。

祖大寿的一生就是征战的一生,他参加了几乎辽东的所有战事,他对后来主持辽东战事的袁崇焕是忠心耿耿。

当皇太极率兵绕过山海关直逼北京城下,袁崇焕千里驰援,解北京之围时,依仗的正是祖大寿的部众,

袁崇焕下狱,祖大寿怕被牵连,在袁崇焕下狱第三天,他带兵出走。

但他拒绝投靠皇太极,所率领的这支队伍几如流浪之师,虽然是向着辽东老巢行进,但心中也不知路在何方。

当他接到袁崇焕给他的劝告信后,又决意率部返回京师,收复被建奴攻陷的京师周边之地,继续效忠于大明王朝。

按说如他这样的作为,早就被剐百次了,但崇祯帝却并未追究,反而是又加赏又封官,不但给他了四万两赏银,加他为太子太保,还给他写了“壮烈忠胆”四个字赐给他。

这就说明当时无论是朝廷还是皇帝本人,都意识到离了祖大寿的重要性,毕竟辽东大局全靠他来支撑了。

大凌河之战,皇太极以倾国之师将祖大寿守卫的大凌河城团团包围住,切断了守城与外界所有联系。

祖大寿出城与清兵交战数十次,突围不成,而明朝四万援军又被皇太极击败,祖大寿只能闭城坚守。

坚守了三个月,城里粮食吃尽,开始杀马吃,马杀完了开始吃老幼妇孺;继而又开始吃军中的老弱病残,再接下去就该是健壮将士们互相残杀了。

期间皇太极不但自己写信,还命令明朝投降的众多文武官员,都写招降书给祖大寿,表现出极为真诚的宽宏。

但祖大寿依旧不予理睬,无论如何,到了人相食的地步,城是没法再守下去了,所有的将领,除了副将何可纲之外,都认为只剩下投降一条路。

祖大寿长叹一声:

“人生岂有不死之理,但为国为家为身,三者并重。今既尽忠报国,惟惜此身命。”

于是只有杀了誓死不从的何可纲,准备投降了。

将死之时,这何可纲神色不变,不出一言,含笑而死,但他的尸体被拖入城门后,城中饿了许多天的饥民竟一拥而上,争割其肉。

接下来的祖大寿与皇太极在城外设坛盟誓,不杀将吏兵民,确保城内之人的生命后,算是正式投降了。

在个人名节至上,视百姓如草芥的年代,祖大寿对百姓的体恤而自损名节,也是难得的,这同南宋的吕文焕是一样的。

但紧接着祖大寿便找了个借口,脱逃回了锦州,又开始率领明军抵抗清兵。

皇太极自然很是恼怒,他两次御驾亲征攻打锦州,必欲擒之来出这口恶气,但在祖大寿的拼死抵抗下,俱无功而返。

就这样,祖大寿又为明朝多守了十年的城。

十多年后,皇太极再次倾全国之兵包围了锦州城,这一次的时间更长,整整水泄不通地围了近一年。

随后洪承畴率领大军在松山被击溃,洪承畴投降,祖大寿粮尽援绝,城中人吃人的惨剧又再次发生。

皇太极故技重演,又展开了招降攻势,在极度地无奈之下,祖大寿只好又再次投降。

皇太极对祖大寿似乎是情有独钟,据不完全统计,他几乎是一年一封亲笔信写给祖大寿。

内容还并不是引经据典地招降,却是不谈形势只谈风月地问候,通篇俱是些寡淡之极的日常问候,而祖大寿只当是没看见,完全地用作了如厕之需。

祖大寿终于投降了,皇太极当然是高兴异常,他想着你祖大寿怎么也得来点晋见之礼,招降你那亲戚吴三桂吧!

可谁知这祖大寿只是写了封不咸不淡的书信,敷衍了事,并且如徐庶进曹营,不为建奴出一策。

这种情形一直到他跟随清人入关,定都中原后,直到十几年后在北京病逝也是如此。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投降异族,马上便换了副面孔,成为替新主打旧主的急先锋,这种情况历史上多多。

不说宋时的吕文焕,就是与祖大寿同时的吴三桂及洪承畴一流莫不如此。

然而,自祖大寿降清后,他的政治和历史生命就此结束了。

他远离了历史舞台,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应该是他自觉愧对大明,而不耻为建奴效命的表现吧。

如果当时他如袁应泰一样,把剑一横向天笑而杀身成仁,那后世对他的评价当是另一番光景,必是大大地忠臣一枚。

但城中的兵卒和满城的百姓是怎样的后果,那变数就大了。

所以后世对他的投降,应该放在当时的处境中来考量。

就建奴来说,对他这样的反复之人应该是恨之入骨才是,但考虑到收买人心以显宽宏,并未对他秋后算账。

三国之张绣也是降而复叛,叛又复降之人,想当年,曹操为了一夜的欢娱,不仅他最喜欢的大儿子曹昂战死,爱将典韦也一命归西。

  • 📚

    章节目录
  • ⚙️

    阅读设置
  • 加入书架
  • 🗒️

    手机阅读
  •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