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小说:东方船说 作者:春笋 本章字数:1899 更新时间:2024-11-20 21:46:48
自从爷爷以那份特有的宁静与安详,悄然离开了尘世的喧嚣,朱文田每次踏入那扇熟悉而又略带寂寞的家门,心中总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空虚。
家中的每一寸空间,似乎都还残留着爷爷那慈祥的笑容和温暖的叮咛,但那份指引与温暖,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变得模糊而遥远,父亲也成了朱文田唯一的依靠。
爸,我……”
朱文田深吸一口气,终于鼓起勇气开口,将即将负责重要项目的消息缓缓道出。
朱父没有预想中的欣慰与骄傲,只有眉宇间那一抹不易察觉的忧虑。
“你这孩子,怎么总是这么拼?项目还没到手,人就先累垮了。”
父亲的话语中夹杂着几分责备,更多的是深深的关切。
朱父的眼神里,生活的安稳,远胜过一切风浪。
“要不你去找书记谈谈,看看能不能换个轻松些的差事,咱们家不求大富大贵,但求平安顺利。”
“爸,我知道您是为我好,但这次,我想试试。工厂花了这么多钱,远送我出国深造。现在正是应该回馈这份恩情,证明自己实力的时候。”
不久,培训基地在一片期待与忙碌中如期建成,宛如一座银色的钢铁城堡,矗立在晨曦的柔光中。
朱文田步入这个崭新的空间,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与自豪。
基地内部,二十二个工位井然有序地排列着,它们不仅仅是工作的场所,更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严谨与匠心。
每个焊位上,手工氩弧焊机静静地矗立,它们是现代工业技术的结晶,银白色的外壳在灯光下闪耀着金属特有的冷峻光泽。
当这份激动逐渐平息,首批进行培训的焊工该如何筛选的现实问题摆在了朱文田的面前。
于是,朱文田决定去找刘雪峰,满怀希望地提出自己的困惑。
“文田啊,有什么事吗?”
朱文田略感局促,还是鼓足勇气,将心中的困惑和盘托出:“书记,关于那个项目的推进方案,我思前想后还是觉得有些细节需要斟酌。您之前给过不少宝贵意见,我还想再听听您的宝贵意见。”
刘雪峰深知自己在党务工作上的职责,也明白自己在某些决策上或许已有所越界。
“文田啊,你的谨慎是对的。不过,这次我想,我们或许应该更多地尊重专业领域的意见。
我建议你去找陈静龙主任聊聊,他在车间焊接管理和规划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应该能给你不少启发。”
带着一丝忐忑,朱文田走进陈静龙的办公室。
听完朱文田的叙述,陈静龙最终给出了他的建议:“你就按照你的想法去做吧。”
这句话虽简短,朱文田却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微妙,那是一种对未知挑战的保留态度。
“主任,我还是希望能得到您更加具体的指导。”
朱文田的语气中透露出几分诚恳与坚持。
陈静龙放下手中的笔,认真的思考一下,最终定格在忙碌的电焊一组上。
“要我说,就从他们开始吧,一组一组地来。先把咱们车间的焊工基础打牢,再逐步扩展到其他班组。”
听完陈静龙的提议,朱文田的心头不禁笼上了一层阴霾。
陈静龙对殷瓦钢焊接技术的理解,不过是浮光掠影,未曾触及那深邃复杂的内核与无可估量的价值。
此刻,朱文田只能强压下心中的不甘,默默点头,将希望寄托于未来的每一步能稳健前行。
姜瀚海,亲手打造的培训基地,如同璀璨新星,照亮了工厂的每一个角落,反而更加急促地迈向了林瑞华的办公室,眼中闪烁着不灭的火焰。
“厂长,我有个想法,要借这培训基地的东风,扬帆起航,为新的项目铺路!”
林瑞华忧虑之色浮现,“瀚海,这个举动是否过于急躁?法国GTT的专家还没有入驻,我们是否该静待时机?”
姜瀚海轻轻一笑,自信满满:“厂长,时不我待啊!国家能源转型的大潮已至,这扇窗一旦错过,便是万劫不复。况且,我听说国内同行已蠢蠢欲动,誓要争夺那天然气运输船的建造资格。”
林瑞华心中一震。
作为沪东华中造船厂的领航者,他深知肩上的重担与期待。
若因犹豫而错失良机,后果难以估量。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点了点头,决定放手一搏。
“好!瀚海,就按你说的办!即刻召集张凌峰等核心成员,我们要与法国GTT公司共谋大计,抢占先机!”
林瑞华的话语中透露出前所未有的果决与豪迈。
在张凌峰那永不停歇的联络风暴下,双方合作的巨轮迅速启航,针对项目的洽谈如火如荼地展开。
仅仅两月有余,沉寂已久的“攻坚一号”小组,在林瑞华的一声令下,如同被唤醒的雄狮,再次跃上了战场的前沿。
在法国GTT公司专家的神秘指引下,“攻坚一号”小组的成员们分头并进,设计室里的蓝图被一次次推翻又重建,技术部的精英们夜以继日地攻克难关,生产线上机器轰鸣,管理、质检、安全各部门更是紧密协作,共同试验建造薄膜型LNG运输船模拟舱。
这模拟舱,拥有三面舱壁,精妙地模拟了液货舱的一角,其建造之精细,几乎达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每一个细节都严格按照实船工艺的标准来执行。
绝缘箱外形胶合板的公差必须控制在0.1毫米之内,若不平整,薄膜型内壁的殷瓦钢便会受力不均,一旦产生漏点,那将是灾难性的后果。
面对这个技术难题,技术部门的会议室里弥漫着一股沉闷而压抑的氛围。
张凌峰见状,决定向“攻坚一号”小组寻求帮助。
在激烈的小组讨论中,张凌峰手中的激光笔轻轻划过投影屏幕,每一次点击都伴随着他洪亮有力的声音,将进口绝缘箱方案的每一个优势剖析得淋漓尽致。
姜瀚海没有直接否定张凌峰的方案,而是以一种平和却不容置疑的语气,缓缓道出了自己的担忧:“我们追求的,不应仅仅是解决眼前的难题,更应着眼于长远的未来。
如果一味依赖进口,那么技术的自主性何在?成本的压力又将如何承担?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永远无法触及那些真正的核心技术。”
📚
章节目录⚙️
阅读设置➕
加入书架🗒️
手机阅读🔝
回到顶部